乘“数”而上 以“数”赋能 逐“数”兴业

  5月31日,数字湛江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着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加快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赋能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这标志着数字湛江建设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基础性、根本性的变革,它涉及制造生产、商业模式、政府服务、生活起居甚至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而不仅仅简单体现在科技含量上。数字化转型,到底转什么、怎样转?

  大会提出的三个关键词,令人深思——乘“数”而上,以“数”赋能,逐“数”兴业。

  乘“数”而上,是大势所趋。

  当今世界,数字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从助推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处处彰显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开启了我国信息化发展新征程。去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首次提出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将建设数字中国上升到“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的战略高度。

  近年,湛江坚持把“数字化”和“深化大数据应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和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上榜“2023城市数据要素市场发展100强”和“2023数字百强市”。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欠账较多,对标先进地区还存在不少短板。面对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增强数字化转型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数字化转型,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选项,舍此别无他路。

  推进数字化转型,是要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原有逻辑,牵涉面广、涉及主体多,必须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坚定不移乘“数”而上,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牢牢把握时代主动权。

  以“数”赋能,是发展所需。

  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数”赋能,在数字化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湛江才能拥有“跨越赶超”的无限可能。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体推进、协同发力。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有效整合资源、打破信息壁垒、破除工作梗阻,促进数据有序共享和开发利用,持续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行政办公高效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法治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做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篇大文章,既通过数字技术催生新产业,又注重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强数字社会建设,加快发展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社保、数字就业、数字住房等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慧水利等建设,打造智慧共享的新型数字生活。筑牢数字安全屏障,坚持把安全可靠的要求贯穿于数字化设计、建设、使用、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推动安全措施与基础设施同规划、同建设、同使用,构建城市网络运行安全管理体系。

  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安全,互为支撑、彼此渗透、相互交融,要在一体推进中释放数字化转型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

  逐“数”兴业,是改革所向。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不少人认为数字化转型只适合科技类产业,也有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开发信息智能化的生产线或者重构商业模式。但认真探究一下,可以发现数字化转型横向辐射广、纵向拓展深,必将会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迭代升级,在各行各业都可以大有作为。为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增创新优势,我们必须坚持“三化三大”发展思路,加大力度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要统筹推进网络、算力、感知、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要立足产业基础,推动数字化理念、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工具全面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农业数字化发展、服务业数字化应用。要紧紧抓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做大数字产业集群、做优数字经济园区、做强数字经济企业。要大力推动数据价值化,结合“四绿一蓝”支柱产业、“百千万工程”、绿美湛江生态建设、打造“鲜美湛江”等重点工作,引导和支持企业培育基于数据应用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真正让数据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未来已来,未来我来!

  加快数字湛江建设,是关系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让我们一起撑起数字湛江的新繁荣、新进步、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