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楚 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
春蚕以病原物累积相对较少,茧质优、产量高的优势,吸引蚕农赚取每一年的头几造的好收成。每年3~5月,是开春后养蚕的重要时间窗口,同时也是菠萝、良姜、茄子、火龙果等各种农作物施药杀虫、防病的最佳时段。然而,桑地规模化种植面积小、零星分散,使得统一作业的时段非常困难、可操控时空狭窄,不可避免地造成广大养蚕农户的严重经济损失,也极大地打击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
今年以来,下桥镇同样发生了较大面积的农药中毒问题。经特派员团队会同下桥镇本地“土专家”、省蚕桑体系岗位和国家蚕桑体系岗位专家等反复确认,判断为吡丙醚类农药中毒。
图1. 中毒蚕症状:五龄蚕饲喂持续7~12天,喷“登蔟剂”后呈假熟状。吐丝期的蚕排尿排粪比较少,不吐丝,头部不摆动,不游走。丝腺正常,血液清亮,多水等。
图2. 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会同“土专家”讨论、判断蚕的中毒问题,商讨解决方案。
经查阅资料,汇总相关信息如下。
一、吡丙醚类农药对桑和蚕的影响
毒源:大气污染,空气中漂浮的尘埃带有微量吡丙醚类农药,下桥镇长期无雨的天气,使得带毒尘埃随风飘荡,落于桑叶表面。桑叶残留≥0.0001mg/kg可导致家蚕微量中毒。桑叶对吡丙醚类农药有强内吸性,残效期30~40天;被污染的桑树对新长出的叶子有强转移性,20天内采新叶养蚕仍有明显影响。
症状:如图1. 小蚕期1~4龄发育和龄期经过基本正常,但5龄期延长,可持续食桑长达15天。部分蚕少量吐丝,结薄皮茧或不吐丝,最终蚕体变软逐渐死亡。若五龄后期喷蜕皮激素,蚕体透明呈假熟蚕状,但体节肥大,水分多,不排尿,不吐丝或有些吐少量丝后停止吐丝结薄皮茧;
蚕中毒敏感期。蚕五龄后期(第二天后)吃下污染桑叶影响最大,中毒后的蚕上簇后极难解毒。
二、吡丙醚类农药的特性及作用
常用含吡丙醚的农药种类主要有:吡丙醚、甲维•吡丙醚、吡丙•吡虫啉、吡丙•虫螨腈、吡丙•噻嗪酮、吡丙•噻虫嗪、螺虫•吡丙醚、吡蚜•吡丙醚等农药。
吡丙醚的性质:属于保幼激素活性化合物类新型杀虫剂,作用方式是扰乱蚕生长发育的阶段特征,影响蜕变和繁殖。在农作物上具有强烈内吸性和传导性,持效期30~40天。
主要农作物施用对象:甘蓝(小菜蛾)、番茄(粉虱)、黄瓜(蓟马)、柑橘树(木虱、介壳虫)、姜(姜蛆)。
解毒剂:目前市面暂时没有解毒药物出售。
三、防控措施
1、“联动机制”:各养蚕自然村负责人加强与桑园周边其他作物种植业主的沟通协调,避免家蚕农药中毒,禁止、尽量不使用吡丙醚农药。
2、选择吡丙醚类农药的替代品,错峰喷药,预留足够的过渡隔离区,喷药时注意风向,慎用无人机、大功率风送式喷雾机等高空喷药机具。
3、“应急预案”:每年春季其他农作物用药时节养蚕,均采用“少量试养、无毒确认”方案。及早发现桑叶受到吡丙醚类农药污染,立即改用新鲜无毒桑叶喂蚕,缓解桑蚕中毒症状,挽回经济损失。被污染地块应过30~40天残效期才能采叶养蚕,必要时砍掉受污染的桑叶待其重长新梢。
4、“规模化策略”:各养蚕专业村,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形成桑园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养蚕区桑园应与周边果园等经济作物间隔有一定的距离,防止桑叶受到农药漂移污染,避免发生桑蚕大量农药中毒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