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的消费市场中
过度包装现象屡见不鲜
尤其是在礼品、茶叶、保健品、茶叶等领域
商品过度包装不仅提高消费成本
增加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还浪费了大量资源
加剧了环境污染
与我们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我们呼吁全社会
共同抵制过度包装践行绿色消费
商品过度包装的“真相”
包装体积过大:部分商家为营造“高价值感”吸引消费者,在包装中使用大量不必要的填充物,例如,一款小型电子产品,其包装体积可能是产品本身的数倍,甚至十几倍。这种过度包装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还浪费了大量的纸张、塑料等材料。
混搭高价商品抬升溢价:一些礼品盒中常常混装与商品本身无关的物品,例如,月饼、粽子等传统食品礼盒中混装红酒、茶叶等,玩具礼盒中加入文具等,变相提高售价。
浪费资源,加剧环境污染:我国每年因过度包装产生的废弃物数量惊人,其中大部分是不可降解材料。这些废弃物会对土壤、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关于商品包装的相关规定
为了规范商品包装,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规定。
市场监管总局于2021年修订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并于2023年9月起全面实施,对商品包装的层数、空隙率、成本比例等都做出了明确要求,旨在从源头上遏制过度包装现象。例如,粮食及其加工品、月饼、粽子不得超过3层(含初始包装),其他食品、化妆品不得超过4层(如茶叶礼盒外盒+内罐+塑封膜计为3层);商品包装内不必要的空间占比应符合标准,净含量大于50g或ml的商品空隙率应小于30%;禁止“混装搭售”等。
消费者通过“一看、二问、三算”,就能简单判断出食品、化妆品等商品是否属于过度包装。“一看”:商品的外包装是否为豪华包装,包装材料是否属于昂贵的材质。“二问”:拆解包装层数(提手、绑带、封底均计为1层),超过3-4层立即警惕;在不能拆开包装的情况下,要问包装有几层,层数是否符合要求。“三算”:测量或估算外包装的体积,并与允许的最大外包装体积进行对比,看是否超标。
此外,提倡消费者自觉抵制过度包装商品,注重商品的质量和实用性,优先选择简约包装、环保认证的商品(如“循环包装”标识);自带容器购买散装食品,支持商家“简装折扣”等,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减少包装层数和材料用量,确保包装的层数、空隙率、成本比例等符合国家标准。
使用环保材料,优化包装结构,杜绝“盒中盒”“套中套”等冗余设计,倡导简约实用包装,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例如,推出可重复使用的包装、可降解的包装材料等。
避免“豪华礼盒”“过度装饰”等营销噱头,引导理性消费。在商品陈列或页面标注包装环保信息,便于消费者选择,主动引导绿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