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热
又到了许多人爱“嗦粉”的时候
不过,“嗦粉”虽开心
但你知道吗?
潮湿多雨和高温的天气
河粉、米粉等湿粉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进而产生米酵菌酸
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
米酵菌酸是食物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后产生的一种毒素。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26℃-28℃是该菌的最佳产毒温度),该菌可大量生长繁殖。
💥三大特点 毒性强 米酵菌酸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开始出现中毒症状,少数为1至2天。可以造成肝、脑、肾等实质脏器的损伤。 病死率高 目前米酵菌酸中毒尚无明确的特效解毒药,一般通过催吐、补液治疗、血液净化治疗等对症治疗和脏器支持治疗为主。米酵菌酸中毒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极高。 耐高温 米酵菌酸对热稳定,煮沸、高压等烹饪条件均难以破坏,因此一旦食物被污染,不但不容易察觉,而且无论怎么加工,都很难保证安全。
🔥🔥🔥
所以发现变质食品
应立即舍弃
不要抱有侥幸心理继续食用
这些食物易出现米酵菌酸 如我国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南方的糯米汤圆(放置过久后)、吊粑浆等。 如河粉、米线、肠粉、濑粉、粿条、米粉、粉丝、凉皮等。 木耳、银耳等菌类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为原材料受到土壤中病菌污染和在室温下泡发时间过长。 出现以下症状,小心是米酵菌酸中毒
食用了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潜伏期一般是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人24~48小时开始出现中毒症状。首先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部分病人有腹泻。米酵菌酸中毒病情发展迅速,重度中毒患者可在短期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发生中毒时,一定要尽快催吐,这样可以减少米酵菌酸毒素的吸收,同时要保存剩余的食物及呕吐物,并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不要自己发酵米面类等食品。不自制发酵淀粉类、玉米面、椰浆或椰奶等食品。 尽量不吃流动摊档的鲜湿粉类或湿粉条类食品。例如炒粉、汤粉、凉皮等,因为这些摊贩的食品原料和加工卫生条件难有保证。 不买不新鲜的鲜湿粉类或湿粉条类食品。尤其是购买散装销售的湿粉类似产品,要注意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低温储存,并在当天吃完。 不长时间泡发米丝等类似食品以及干菌类食品。例如受潮以及浸泡后有黏液产生的干菌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