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县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年)置县,曾经以中国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而饮誉中外史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从而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一一阵式藤脾功班舞。
阵式藤牌功班舞以藤牌为主,进行不同类型的阵势转换,突出舞蹈的颠排结构的艺术形式,一种集军事训练、武术对抗、打击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武术表演艺术样式,是古代军事布防、战场实战技击项目。据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7)所著的《纪效新书》中记:"以藤为牌一一虽不能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由此可见藤牌舞已流行明代,流传到徐闻县迈陈镇东莞村应不迟于明末清初。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雷州推官欧阳保在《雷州府志》中记:徐闻“三面阻海,倭奴东伺,交夷西窥”备受倭寇和安南海盗的侵扰,于是在明洪武廿七年(公元1394年),明朝廷在东莞村东侧的东场港设设置了巡检司,成为军事要塞。乡民为了抗击敌寇,与当地驻军一起习练藤牌舞,并使之成为一种固定的习俗代代传承。每年春节元宵佳节,集众操练,巡迥演示,成为当地较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藤牌舞和江西省永新县的“盾牌舞”以及河北省沙河市的藤牌阵”如出一教,他们都得到了有效的挖掘、研究、弘扬和保护。自2000年以来,在国家的各级媒体上得到很好的宣传。如北京《文明》杂志,南方电视台。作为特色文化品牌,多次活跃在徐闻县的文化艺术舞台上,获得了公众的好评。徐闻县委、县政府以及迈陈镇政府、东莞村对藤牌功班舞进行包装提升,促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发展。2012年列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