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尾乡灯楼角简介
灯楼角位于湛江市徐闻县西海岸边角尾乡呷角,东为迈陈镇,南与海南岛澄迈县相望,西临东场湾,自北向南楔入琼州海峡约3公里,扼北部湾与琼州海峡进出口,是琼州海峡航道的要冲,也是中国大陆海岸的最南点。
一、名称由来
该角与海南岛临高角对峙,海峡宽12海里,为海上交通要冲。该角西南方和东南方海中均有险礁暗石。光绪十六年(1890年)于此地建造灯塔,故得名。
二、简介
灯楼角曾被法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所占据,并留有多处遗迹。
解放海南岛时,又是解放军横渡琼州海峡的首发港。现此角上仍保留着1980年重新修建的高16米的圆筒形灯塔,灯塔的东北角10米处留有一段30多米长的法国人居住区遗址,拱形石墙精工细琢。灯塔东面有1960年解放军建造的炮楼,高三米,保存完好。
灯塔北面10多米处有1994年3月广东海事局拨资建立的一座10层的六角方形灯塔,36米高,建成后取代了原灯塔。新建灯塔塔身全部用白色瓷砖镶嵌,用蓝色瓷砖隔层。塔内每层有16级阶梯,呈革形,最高一层安置有标灯,呈半球状。航灯采用太阳能装置,自动自灭。现在这座灯塔是琼州海峡、南海诸岛和北部湾唯一的航标灯,也是中国大陆最南点的标志物。
登塔远跳,海阔天空,烟波浩淼,千帆竞发。东北面有几百亩盐田,沿岸防护林带贯穿而过,周围椰子树、木麻黄树、相思树、仙人掌、灌木丛、海草花、红树林等随风招摇,甚是迷人。
灯楼角所在的角尾半岛及东场湾、波罗湾一带,海岸椰林等构造出一派热带风光。徐闻盐场是广东省七大盐场之一,灯楼工区是中国南方盐田机械化生产试验点单位,白蝶贝保护区是珍珠养殖基地。灯楼角海面一带还保存着大而完整的珊瑚礁群,连绵27公里,面积达2000公顷,种类齐全,五光十色,造型奇特,蔚为壮观。
三、历史沿革
北部湾与琼州海峡的分水线,就在灯楼角。这条神奇的分水线沿着“V”形沙滩向大海的方向延伸,形成一条波涛澎湃的白线。在退潮时分,分水线两侧的海水激情碰撞,波来涛去,形成奇特的排浪。排浪延伸数里长,像银色的月光,一道接着一道,从海面远处滚滚而来,蔚为壮观。漫步在“V”形沙滩上,但见远处,海天一色,白帆点点,沙鸥翔集,如诗如画,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造物之美,心胸豁然开朗。左图:天然珊瑚礁有“水族大观园”之称 探险寻幽情人谷
灯楼角有一条著名的“谷”叫情人谷,它由成片生长在海边几百年的野菠萝林构成,周围长满仙人掌、相思子、鲎藤等植物。外表青翠碧绿的野菠萝林下,有一条自南向北的通道,曲径通幽,飞鸟、野猫、昆虫等野生动物杂居其中,时不时制造出一点惊险来,让行走在路上的人感到刺激。传说野菠萝林是一对遭遇爱情不幸,而后双双跳海而亡被安葬在海边的年轻男女变化而来的。一年四季,游览情人谷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祈求好运,期望爱情的收获与美满。有男女青年喜欢在谷里呢喃低语,情意绵绵。
鸦片战争时期,灯楼角已是一条黄金水道,外国侵略者开始觊觎它。清宣统三年《徐闻县志》记载:“灯楼,县西南九十里,在角尾嘴,光绪十六年(1890)法国商人建立,夜间虽大风雨,灯光常明,轮船来往看之定方向。”法国人除了建灯塔,还在灯楼西北25米处建起一座面阔20米,进深7.4米的7间洋房。1938年,国民党徐闻县政府为了抵御日寇的进攻,毁了灯塔。后来,洋房也被拆毁。据当地群众传说,当年法国人曾雇佣附近男女村民二三十人为他们服务,至今中法混血儿后裔还在。可见当年的灯楼角曾是鲜为人知的古洋场。如今,残存的墙壁走廊默然而立,诉说世事的沧桑。
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此建起一座高三层的哨楼。1980年,有关部门重新修建了一座高16米的圆筒形灯塔。1994年3月,省海洋局投资100万元建起一座十层36米高的六角棱形灯塔。这座灯塔成了中国大陆最南端的象征。站在灯塔上,看日出日落,海面一片金黄,围堤、盐田和树梢都披上梦幻般的色彩,显得神奇、恬静和瑰丽。
灯楼角还铭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老百姓为解放海南岛而建立的功勋。1950年3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军一一八师三五二团组成的一个799人的加强营,在师参谋长苟在松和营长陈承康的率领下,分乘13只木帆船,于19时半从灯楼角启航,实行第一次偷渡,参加偷渡的有放坡村、许家寮、三塘村、四塘村的船工舵手80人。3月6日14时,先遣部队在海南岛白马井一带登陆成功。党和人民并没有忘记解放海南的英雄和烈士们。目前渡琼作战纪念馆已初步确定建造在灯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