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财政部召开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以及财政运行特点,并就提前下达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安排5000亿元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等事宜回应社会关切。
财政收入增幅回升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876亿元,同比增长0.5%。分季度看,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1%;二季度由降转升,同比增长0.6%;进入第三季度,7月份增长2.6%,8月份增长2%,9月份增长2.6%,当季增长2.5%,增幅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增幅的回升,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的态势。”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唐龙生指出。
前三季度,作为财政收入主体的税收收入达132664亿元,同比增长0.7%。分税种看,主体税种表现亮眼,特别是综合反映工商业、服务业运行情况的第一大税种国内增值税52271亿元,同比增长3.6%,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3.1个百分点;第二大税种企业所得税32527亿元,同比增长0.8%,增幅比上半年扩大2.7个百分点,反映出下半年以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市场活力不断提升,工业企业利润明显回升。
此外,国内消费税12934亿元、同比增长2.2%,个人所得税11799亿元、同比增长9.7%,出口退税17018亿元、同比增长8.6%,印花税3142亿元、同比增长34.5%,均保持总体平稳;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关税同比有所下降。
分行业看,随着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前三季度,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2%,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8.3%;提振消费政策拉动效果显现,促进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文化体育娱乐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5.5%;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向好,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3.4%。
前三季度,全国非税收入31212亿元,同比下降0.4%,比上半年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同比增长4%,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出租、出借等收入增加带动;罚没收入同比下降7%,自今年3月份以来降幅逐月扩大。
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837亿元,同比下降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3039亿元,同比增长1.8%,从7月份开始,累计增幅已连续3个月保持在1.8%的水平。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受煤炭等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影响的个别地区外,其他27个地区保持正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6个。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方面,前三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0717亿元,同比下降0.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9个百分点。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276亿元,同比增长0.7%;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27441亿元,同比下降0.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2302亿元,同比下降4.2%。
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财政部门加强资源统筹,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接续发力,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保持必要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民生、科技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得到较好保障。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1万亿元,同比增长3.1%。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928亿元,同比增长10%;教育支出31599亿元,同比增长5.4%;卫生健康支出15712亿元,同比增长4.7%;科学技术支出7105亿元,同比增长6.5%;节能环保支出3928亿元,同比增长8.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652亿元,同比增长4%;上述6项支出增幅均为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
前三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4924亿元,同比增长23.9%,主要是各级财政持续加快债券资金使用。据介绍,前三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等资金共支出4.21万亿元(含以往年度结转债券支出),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8090亿元,同比增长2.6倍;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6834亿元,同比增长14.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31383亿元,同比下降4%。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多地遭遇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部分省份受灾情况严重。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司长濮剑鹏介绍,财政部今年安排近350亿元中央救灾资金,切实保障救灾工作需要。截至目前,105亿元救灾资金已据实拨付,全力帮助人民群众抗灾救险、恢复生产和生活。
为确保资金拨付时效,财政部与应急管理、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密切联动,建立了中央财政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开辟了资金拨付的“绿色通道”。今年以来,已启动16次快速核拨机制,充分保障受灾群众有热饭吃饱、有火炉取暖、有帐篷避风。
同时,财政部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对减灾救灾的支撑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政策。农业保险政策也持续发力,今年以来已向超2000万户次农户赔付超900亿元,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互补”的保障格局。
“救灾资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我们始终确保资金规范、安全、高效用于灾区和受灾群众。”濮剑鹏指出,财政部在资金分配上,不断完善办法,力求更加科学、公平、精准;在资金使用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金监管体系,对救灾资金的下达、拨付、使用进行全流程监管,密切跟踪地方执行情况,全面掌握资金去向,坚决防止资金滞留、挤占、挪用等违规行为。
当前,我国北方地区即将入冬。据了解,财政部已会同应急管理部提早组织开展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
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
在三季度收官、即将进入四季度之际,提前下达部分下一年度的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备受各方关注。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李大伟介绍,今年财政部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以进一步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能,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近年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每年第四季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从地方实践看,这一做法既有利于加快新增债券发行使用,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也有利于推动政府债券市场平稳运行,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李大伟表示,财政部将尽早下达限额,便于各地做好与2026年预算编制的衔接,支持重点项目2026年一季度建设资金需求,并持续指导督促各地加快做好项目储备,抓紧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同时,提前下达的限额除用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外,还继续支持各地按规定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推动地方财政平稳运行。
近年来,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地方政府法定债务限额内,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适时安排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用于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
李大伟表示,近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当前财政经济运行情况,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
据了解,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是指地方政府法定债务限额大于余额的差额,主要是地方通过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安排预算资金偿还到期法定债务形成的。
与去年相比,此次安排结存限额力度有增加、范围有拓展。从规模上,总额达5000亿元,较去年增加1000亿元;用途上,除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外,还安排额度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精准支持扩大有效投资,更好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目前各地正在抓紧履行有关程序,力争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李大伟表示,这部分结存限额的使用,有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力支持地方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