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2月16日在徐闻县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徐闻县财政局局长 李 乐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将徐闻县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县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的预算,积极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减收增支因素较多等困难和压力,狠抓增收节支,深化改革管理,支持“四位一体”战略,落实惠民政策,为我县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578万元,完成预算的106.4%,增长19.2 %。其中:国税部门收入完成3204万元,完成预算的100.1%,增长6.1%;地税部门收入完成11654万元,完成预算的107.1%,增长25.2 %;财政部门收入完成8720万元,完成预算的108%,增长17.1%。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1、增值税完成2816万元,增收368万元,增长15%;
2、营业税完成6657万元,增收1754万元,增长35.8%;
3、企业所得税完成1220万元,增收207万元,增长20.4%;
4、个人所得税完成887万元,增收7万元,增长0.8%;
5、契税完成1493万元,增收538万元,增长56.3%;
6、耕地占用税完成246万元,增收127万元,增长93.7%;
7、罚没收入完成2771万元,增收790万元,增长39.9%。
全县实现一般预算支出104703万元,完成预算的125.2%,增长16.4%。支出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677万元,增长20.4%,
2、教育支出25841万元,增长19.8%;
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755万元,基本持平;
4、医疗卫生支出7173万元,增长36.2%;
5、农林水事务支出17022万元,增长15%;
6、住房保障支出1744万元,增长101.6%。
全县一般预算收入2357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76111万元,上年结余10955万元(其中上年省市专款结转10875万元、净结余80万元),调入资金6848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04703万元,上解支出2901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591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9297万元(省市专款结转下年支出9208万元、净结余89万元)。当年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4828万元,完成预算的105%。其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1、新型墙体材料专项收入200万元;
2、育林基金收入148万元;
3、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13万元;
4、城市公有事业附加598万元;
5、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13808万元。
2010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5362万元,完成预算的120.4%。其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1、彩票公益金支出120万元;
2、文化事业建设费支出32万元;
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67万元;
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3633万元;
5、农林水事务支出208万元;
6、调出资金4000万元。
2010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4828万元,加上级补助8206万元和上年结余6435万元,减去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5362万元和调出资金4000万元后,年终滚存结余10107万元。
2010年,为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狠抓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组织收入立足抓实抓早,狠抓收入目标责任制落实,及时解决组织收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均衡入库考核分析;深入开展社会综合治税,通过采取纳税评估、税控稽查等手段,堵塞征管漏洞,挖掘税收征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证工资、政府运转、社会保障、项目建设和救灾复产等重点支出需要,控制临时追加支出,提高促进发展和改善民生支出比重。
(二)创新投入方式,助推经济平稳增长。注重财源后劲,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多渠道帮扶企业,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拨付1700万元用于落实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实施技改创新、节能减排等一揽子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带动我县工业产业优化升级,涵养了税源;积极参与基层粮所、罐头厂等企业改组改制,确保改制工作平稳进行;努力发挥融资平台作用,融资到位1.2亿元,支持县实验中学、工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土地储备投入资金不足问题;借助中央扩内需政策,拨付专项资金2638万元用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人畜饮水工程等公益性项目建设,我县投资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承载能力显著增强。认真落实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惠民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补贴资金758万元,补贴销售下乡家电产品11291台,汽车摩托车3795辆,城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三)加大民生投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增加农林水事务、教育及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项目支出,2010年全县民生支出7亿多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9.9%。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强化支农资金整合,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竞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资金2214万元,全年争取到位各类支农资金达1亿元;及时兑付种粮、农机具购置、石油价格等强农惠农补贴资金4344万元,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在教育发展方面,投入资金527万元支持农村中小学校改危改薄,及时拨付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6590万元。在社会保障方面,努力加大投入,认真落实政策,全年社会保障支出15755万元,用于提高城乡低保、五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补贴补助标准,我县社会保障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在提高干部职工生活水平方面,连续3年调高财供人员生活津补贴,并将部分村官、农技站、畜牧站人员纳入全额财政发放范围。调剂资金4000万元投入市政建设和民生需求工程,公共财政框架初具雏形,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和发展。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科学理财水平。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扩大国库支付范围,细化部门预算,非税收入实行综合预算,推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改革,增强了预算的约束力和透明度。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稳妥推进POS机收费工作,全年组织预算外非税收入 36408万元,比上年增收14242万元,增长64%。政府采购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县政府采购金额4353万元,节约率8.3%。强化财政投资评审,共审核工程113项,送审工程预、决算金额10454万元,核减造价916万元,核减率为8.8%。全面清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强化资产出租出借处置管理,加强土地调控,规范土地市场运行。同时,开展重点项目事前评审、民生项目监督检查、村委会换届审计以及“小金库”、会计信息质量、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一系列检查,进一步规范了财经秩序。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伴随着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县财政走过了不平凡的“十一五”,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五年来,财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可用财力逐步壮大,财政管理更加规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8.3%。五年来,财政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铺路搭桥”,为促进发展、推动改革、改善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为维护徐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财政改革发展中仍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压力。主要是财政收入持续高增长难度加大,财政收支结构不尽合理,资金调度和偿债压力较大。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预算草案
当前,我县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预计2011年财政收支压力依然较大。2011年我县编制财政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促改革”的工作要求,继续解放思想,依法加强财税征管,整合政府财力资源,不断壮大财政实力;继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工资、运转和民生、重点项目投入;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强化预算管理,不断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11年度我县财政预算安排如下:
(一)2011年一般预算草案
1、财政总收入99159万元。
(1)一般预算收入25349万元,比上年增长15%(按可比口径计算)。其中:国税部门收入3386万元,增长7 %;地税部门收入14563万元,增长22.4%;财政部门收入7400万元,增长6%;
(3)上年结余收入9297万元(其中:省市专项结余9208万元,净结余89万元)。
(4)调入资金17010万元。
2、财政总支出99159万元。
(1)一般预算支出96843万元。支出主要项目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919万元,增长16 %(与上年预算相比,下同);
国防支出188万元,增长15%;
公共安全支出5456万元,增长13%;
教育支出22696万元,增长0.6%;
科学技术131万元,增长57%;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98万元,下降37%,主要是2011年不再安排体育中心建设;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121万元,增长38%;
医疗卫生支出9395万元,增长53%;
节能环保支出3297万元,增长1178%,;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041万元,增长15%;
农林水事务支出9959万元,增长5.4%;
交通运输支出232万元,增长47%;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事务支出400万元,增长82%;
商业服务业事务支出559万元,增长8%;
国土资源气象事务支出799万元,增长33%;
住房保障支出1633万元,增长41%;
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支出561万元, 增长30%。
(3)年终结余80 万元。
预计2011年可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5349万元,上级补助收入 47503万元,上年结余收入9297万元(其中:省市专项结余9208 万元,净结余89万元),调入资金1701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96843万元,转移性支出(上解支出)2236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80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草案?
总收入35200万元。1、政府性基金
(1)本年收入25093万元: ①散装水泥专项收入10万元; ②育林基金收入160万元; ③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0万元;④新型墙体材料专项收入150万元; ⑤城市公有事业附加收入650万元; 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24085万元; ⑦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8万元。
(2)上年专项结转收入10107万元。
2、政府性基金总支出35200万元。
(1)本年支出18200万元: ①彩票公益金支出411万元;②文化事业建设费支出72万元;③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74万元;④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929万元;⑤农林水事务支出1170万元;⑥资源勘探电力信息事务230万元;⑦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14万元。
(2)调出资金17000万元。
收支相抵,全年政府性基金实现收支平衡。
三、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财政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县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完成全年预算任务意义重大。为确保预算任务的完成,2011年我县财政部门将着重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发挥财政职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把财政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类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带动作用,以发展低碳经济为主线推动徐闻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全面发展。一是以生态旅游为重点,做强旅游经济。紧紧抓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我县被列入省旅游综合试点县的契机,支持编制全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落实资金推进南海玉带城、阳光海岸等滨海旅游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滨海旅游产业带。二是以壮大临港工业为切入点,做大港口经济。加快“一区两园”建设,支持徐闻开发区做大做强。大力发展以船舶修造、风电、海洋重工、潮汐发电、农海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临港产业群。继续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发展临港物流。三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做优农业经济。加大农村道路和机耕路建设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逐步改善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广运用节地、节水、节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不断扩大科技农业覆盖面,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使用效率。
(二)调整支出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推进基础服务和基本保障为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方面,要继续抓好厉行节约,坚决按照中央、省、市要求,落实各项节约规定和措施,大力压减一般性财政支出,集中更多财力用于民生事业发展和各项重点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财政资金的安排要向“三农”、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向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倾斜。
(三)强化增收措施,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一是加强税收征管,进一步强化税收分析预测,认真研究经济、政策、征管等因素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及时做好应对准备,防止组织收入大起大落,保持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根据新一轮省财政体制改革精神,优化地方税收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二是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加大对现有闲置资产处置力度,整合、盘活国有资产。同时积极探讨城市化经营的新路子新方案,提高城市经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强化土地出让收益管理,完善征地、收地、土地开发资金拨付手续,加快土地储备进度。
(四)注重惠及民生,为建设幸福徐闻提供财力支撑。财政要发挥对民生的保障作用,加大民生投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人民幸福感。继续提高财供人员生活津补贴;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文化等制度体系,落实好各项利民惠民政策,包括中小学校改危改薄、扩大再就业的一系列措施、教育绩效工资改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等;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支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资金扶持,使我县的基本公共服务达粤西平均水平;继续加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坚持改革创新,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探索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与政府采购、资产管理、项目绩效评价等财政改革的衔接,提高预算编制完整性;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强化资金分配、拨付、监督问效等各项职能,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镇财县管、绩效评价、资产管理、财政监督等各项支出管理改革;完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为财政改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切实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管理;加强财政“两基”管理,继续开展乡镇财政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培训。
各位代表,2011年财政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建设生态、富裕、和谐徐闻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