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俗称“关节剧痛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蚊媒性传染病。这个听起来拗口的名称,其实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斯瓦希里语“Chikungunya”,意为 “变得扭曲 ”,形象地描绘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弯腰屈膝的样子。
我国人群对基孔肯雅热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下列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高度警惕重症风险:
1.新生儿(特别是围产期感染)
2.65 岁以上老年人
3.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4.妊娠晚期孕妇(可能垂直传播给胎儿)
基孔肯雅热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是 1~12 天,大多数患者为 3~7 天,这个期间没有传染性,在发病后 7 天内会进入传染期,此时血液中的病毒含量最高。
其主要通过“人-蚊(主要是伊蚊)-人”循环传播, 即基孔肯雅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蚊虫叮咬→病毒进入蚊体繁殖→蚊虫再叮咬健康人,病毒进入人体导致隐性感染或发病。所以,如果仅仅是日常接触,一般不会传染基孔肯雅热,但防止“蚊传人”非常重要。
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大多数感染者会在带毒蚊虫叮咬后3—7天(范围为1—12天)后,开始出现症状,常见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偶有引发眼部、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状类似,病例可能被误诊。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有什么区别?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属于黄病毒科。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属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属。两者没有直接亲缘关系,也不是“兄弟”。但两者有高度的相似,如何将两者区分?
如何治疗基孔肯雅热
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1.多饮水、充分休息。
2.症状缓解
体温超过39°C时均需积极降温,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必要时每4-6小时可重复使用1次,一天用药不超过4次,退烧药与感冒药尽量不要叠加使用。禁用阿司匹林(可能诱发登革热出血、加重基孔肯雅热关节损伤)。
3.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尤其是有疫区旅居史者,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早期干预可缓解不适。
4.中医治疗
中医是理论医学,可以根据患者症状与体征,参考温热病学理论进行辨证论治,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个人和家庭如何防蚊灭蚊
(一)个人防护。疫点周边或蚊虫活跃区域,居民应做好个人防护,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必要时使用驱蚊液、驱蚊贴等产品。室内可安装纱门纱窗,夜间睡眠时使用蚊帐。
(二)室内积水管理。水培植物如富贵竹应每3—5天彻底换水,同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也可投放灭蚊幼剂或采用物理隔断方式防蚊。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
(三)天台、阳台及门前屋后积水管理。屋顶反墚、排水槽等应定期疏通,避免堵塞积水。阳台、天台、庭院内的花盆、泡沫箱、废弃瓶罐等容器应及时清理,闲置容器应倒扣放置,储水容器如水缸应加盖,废弃容器彻底清除。竹筒、树洞应进行封堵或改造,莲花池养鱼防蚊。空调冷凝水应及时排净,废弃轮胎在底部打孔或避免露天放置。下水井进行防蚊封堵,有条件的建议将明沟改为暗渠。
(四)室内灭蚊。室内可使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蚊香液、盘香等减少蚊虫叮咬。使用发烟灭蚊片或全屋用杀虫气雾剂施药时,应先关闭门窗,施药后人员离开,30分钟后再开窗彻底通风后方可进入。室内如发现有成蚊滋扰时,应及时开展室内灭蚊。此外,蚊虫较多区域,可配合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灭蚊工具。
常见蚊媒孳生地有哪些如何清理
(一)家庭及个人工作场所。重点关注水生植物、花盆托盘、水桶、闲置瓶罐、储水缸、院内排水沟等,主要采取翻盆倒罐、加盖、水培改为沙土种植植物、疏通水沟、投放灭蚊幼剂等方式。
(二)小区、单位、工地等公共区域。对室内外孳生地进行清理,重点关注绿化带、停车场、垃圾或杂物暂存点、地下车库集水井、排水沟、楼梯间、楼房反墚及雨水沟、建筑物凹陷处等,主要采取清理卫生死角、翻盆倒罐、沙土填埋、投放灭蚊幼剂等方式。
(三)公共场所及外环境。重点关注绿化带、公共停车场、垃圾或杂物堆放点、废弃轮胎、市政管网的管道井、集水井、排水沟、楼梯间、楼房反梁及雨水沟、建筑物凹陷处等,主要采取清理卫生死角、翻盆倒罐、疏通和清除淤积、沙土填埋、投放灭蚊幼剂等方式。
(四)其他需重点关注的蚊媒孳生地。重点加强对空置屋尤其是城中村的露天老宅、户外垃圾、杂物堆放处、闲置地卫生死角等场所的孳生地清理,降低蚊虫孳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