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湛江将“绿美”绣入发展蓝图

  

湛江金沙湾片区拥有优质宜居的生态环境。记者郎树臣 摄

  盛夏的湛江,满目翠绿,生机盎然。从高空俯瞰,雪白的沙滩似一条银链挂在半岛上,一片片红树林宛如镶嵌其间的绿色宝石;一排排“大风车”慢悠悠地转动,将源源不断的绿电送至千家万户;广袤的大地,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片成景,古村落焕发生机……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为引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向好。

  

游客在霞山区特呈岛红树林景观栈道上游玩。记者张锋锋 摄

  令人赞叹的是,重大工业项目陆续在我市开工、投产,湛江工业发展呈现出,乘风破浪、一往直前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湛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发展”与“生态”齐头并进相互成就。

  

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候鸟立满枝头。记者 李忠 摄

  1—5月份,全市7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均值全部达优良,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达标率均排在全省第二。其中,5月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一,“洗肺之城”不负众望。

  

赤坎滨湖公园风景美如画。记者张锋锋 摄

  今年以来,我市在碧水、蓝天、净土三场“保卫战”中持续发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入。碧水攻坚力度加大,我市印发实施《湛江市2023年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方案》,“一断面一方案”挂图作战,加快推进鹤地水库周边鱼塘、畜禽养殖等污染整治,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1—5月份,鉴江黄坡、黄竹尾水闸、营仔3个国考断面水质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提升1类别。

  大气污染得到精准治理,大力推进工业污染源减排,完成18台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持续推进火电、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各部门联合加强在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执法。

  

湖光岩水天一色,万木葱郁。记者郎树臣 摄

  近岸海域污染得到有效整治,积极推进吴川金海岸、徐闻外罗湾等美丽海湾创建,强化水产养殖生态环境监管,定期开展海洋生态环境遥感监管监测。

  农村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全域12149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为64%,全市列入2023省民生实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办理的100个自然村中66个已开工建设。

  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聚力建设“红树林之城”,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编制的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汇碳普惠方法学,由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实施,填补了我国蓝碳碳普惠核算方法学的空白。

  

蓝天白云下的南桥公园与瑞云湖公园。记者林石湛 摄

  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建成“一中心、一平台、一张图+智能化应用”的生态环境智能指挥体系,实现“汇集展示、分析研判、指挥调度”三大功能,全天候对我市主要环境质量、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等进行全面感知、动态监控、科学研判和精细监管,不断提升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徐闻“菠萝的海”如大地调色板,美不胜收。记者张锋锋 摄

  湛江将“绿美”绣入发展蓝图,机制先行、治理创新的溢出效应正日益转化为湛江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经济发展红利。

  今天,绿色已然成为湛江发展新底色,深深融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